时间:2023-06-30作者:admin浏览: 次
欧亿注册携程的 混合办公 一度为人津津乐道。3 月起,符合条件的携程员工,每周三、周五,可申请 1-2 天自行选择办公地点。创始人梁建章表示 这不是拍脑袋 的决定,也希望更多公司加入进来。
在他看来,如果 混合办公 在国内更多企业施行,公司的雇员不住在中心城区,住在周边城市,对于酒店甚至火车票、飞机票的销售都有帮助。如果员工更少时间在公司,员工就有更多旅游、团建需求。
直白的发言,非常符合携程创始人的身份。按商品交易总额统计,近十年来,携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在线旅行平台(OTA)。
而梁建章的 操心 或许跟携程的现状有关。2019 年之前,携程保持了一个不错的营收规模。然而疫情的突如其来,使得公司营收净利双降,本有所回落的期间费用率也开始逐渐走高。
3 月 24 日,携程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,2021 年公司收入 200.23 亿元,同比增长 9.32%;净亏损 5.5 亿元,相较于去年 32.47 亿元的净亏损,同比收窄 83.06%。Non-GAAP(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)下归属携程集团股东的净利润为 14 亿元,2020 年同期为净亏损 9.13 亿元。
乍看上去,同样因素叨扰下,携程的恢复速度喜人。但若从营业利润来看, 净亏损大幅收窄 可能就要打一些折扣。
数据显示,公司 2020 年、2021 年的营业利润分别为 -14.23 亿元、-14.11 亿元,相差无几。若同时与 2019 年的营业利润对比,跌幅均在 128% 左右。
这并不令人意外。早在疫情发生前,携程的营收增速已经有所放缓,从 2016 年的 76.45%,下跌至 2019 年的 15.18%,个中原因,还要从公司的主营业务说起。
携程的业务由五部分组成:交通票务、住宿预订、旅游度假、商旅管理以及含广告和金融在内的其他业务。
前两者为公司的核心业务,2021 年,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 34.49% 和 40.69%。而早从 2017 年开始,这两项业务的增速就已经放缓了。
携程作为在线旅业的渠道商,面对的上游是航空公司、酒店集团、景点运营商等,大多时候是以代理的身份,赚取佣金获得收入。
按照这样的逻辑,携程营收的多寡和增速,便跟其业务的体量和佣金比率有关。问题就在于,近几年,无论是住宿预订还是交通票务,其佣金率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下滑。
根据平安证券数据,2015 年 -2020 年,携程的酒店业务佣金率从 10.5% 下降到了 7.3%,该业务的营收增速也从 44.24% 下降到了 -47.23%,疫情前的 2019 年营收增速也只有 16.7%。
通俗地说,佣金率的高低与话语权大小有一定关系。而决定一个公司话语权的,往往是它在这个行业的地位。
对携程来说,尤其从 2018 年开始,它在低端酒店市场的竞争者开始增多。
美团、飞猪等利用低价高频的策略,与携程开展到店酒旅业务的竞争,使公司不得不压缩酒店佣金率,尤其是低端酒店的佣金率从 2016 年的 8.4% 下降到了 2020 年的 4.2%。
携程的另一核心收入来源交通票务业务遇到的挑战,主要来自上游。毕竟,相比酒店业务,交通票务供应商的集中度更高。
根据平安证券数据,2018 年 -2020 年,携程交通票务的佣金率处于小幅下降趋势,分别为 2.46%、2.31%、2.24%。
机票业务受 提直降代 (航空公司提升直销比例、降低代销比例)政策的影响比较大。
2015 年之前,多数航空公司的直销比例在 10% 左右,携程、去哪儿、艺龙等在线旅游平台占据了大部分机票预订市场,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航空公司的利润空间。
直到 2015 年,航空公司被要求 提直降代 ,直销比例要提升到 50%,代理费在 2014 年的基础上下降 50%。巧合的是,2016 年去哪儿网就遭到航空公司集体 断供 。
航空公司如此强势下,携程交通票务业务的营收增速也一直处于下滑趋势,到 2019 年时增速只有 7.76%,跌至个位数。
熟悉携程业务的李鸣告诉记者,在一些热门航线上,携程能拿到的折扣在不断减少。 本身机票一票难求,航空公司为什么还要多出代理费?
即便 2021 年携程的交通票务业绩有所回升,但从宏观态势来看,依旧不太乐观。
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,2020 年,全国机场旅客的吞吐量较上年下跌了 30.32%,2021 年相比 2019 年的跌幅为 25.04%,携程交通票务业务营收 2020 年、2021 年同比 2019 年的跌幅则分别为 48.78% 和 50.51%,跌幅更大。
若从营收占比来说,含线上广告收入,及携程向用户、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金融收入在内的其他业务,已经成为携程的第三大营收来源。
携程的金融业务,既包含面向 C 端的 拿去花 借去花 ,也包含面向 B 端的 驿启装 住宿贷 等,其业务涵盖了信用付产品、理财、信用卡等等。
有意思的是,携程涉足金融业务的时间虽然不晚,但始终没做太大。相比蚂蚁金服、京东数科、360 数科,有的打算独立上市而言,携程甚少公开谈金融业务,就连在 携程旅行 APP 的页面也几乎看不到推广。
互联网行业分析师葛甲告诉记者,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是一门流量生意。 这门生意的壁垒就在于流量,如果互联网公司本身有很多用户流量,做起来就会轻松很多。
以 360 的金融业务为例。如今外界不少人提起 360,都免不了提一句 他们家最赚钱的业务是金融 ,360 金融(现 360 数科 )也已单独上市,2021 年营收 157.96 亿元,净利润 57.82 亿元。即便因疫情增速有所放缓,依然保持了几十个百分点的增长。
有意思的是,携程在年报中并不披露用户规模。最近的数据,是其在 2019 年 20 周年用户报告中披露,集团品牌用户超过 4 亿。
从平台规模来看,携程有数亿用户,且距离交易场景很近;又因为它做的是中高端服务,用户资源相对优质;从时间来看,如果把保险业务也算在其中,携程做金融的历史可追溯到 2011 年,而 互联网金融 的概念是在 2012 年才正式提出的。
也正因此,携程金融业务的不起眼才更让人浮想联翩。不过,在葛甲看来,这是因为携程是一家对风险比较小心翼翼的公司,比较注重安全性。
互联网公司因为金融闹出来的事端一茬接一茬,前景还未明朗,更何况, 携程自身主营业务面临的政策壁垒已经够多了 。作为寄生属性比较强的公司,携程在政策风险上比较敏感。
如今, 互联网 + 金融 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标配,凡是有些用户规模的公司,无论大小,都想从中分一杯羹。包括同行业的途牛旅游有 首付出发 ,驴妈妈有 小驴白条 和 小驴分期 ,同程旅游有 程程白条 。
别人都在做,携程不做,放着这么多免费流量不用,会导致利益流失。倒不如先占一个坑位,等到以后这块儿行业趋势明朗了,也不至于被落下。 葛甲补充道。
携程诞生于上个世纪末的上海,创始人为现今被称为 携程四君子 的梁建章、季琦、沈南鹏和范敏。梁建章在上海复旦大学少年班毕业后赴美留学,其余三人则均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。
在携程之前,人们订飞机票,往往靠人 跑腿 实现。多数写字楼大堂会对外出租一个小摊位,谁订票就会在这儿登记或打电话来,因为信息化程度不高,远不如电子机票方便。
创办初期,携程只是一家仿照美国旅游公司亿客行做出来的旅游网站;2000 年并购了国内最大的电话订票中心 - 北京现代运通订房中心,以扩充后台服务体系;后续其引以为傲的 客服呼叫中心 逐渐成型;2004 年 -2007 年建成国内首个国际机票在线预订平台。
此后,携程经历了创始人离职二次创业,业绩增速被艺龙、去哪儿等竞争者赶超。但最终,这些竞争者还是成了携程的囊中之物,后者依托的便是投资并购的手段。
据不完全统计,携程创业初期主要投资并购了 3 家公司,2008 年 -2012 年拿下北京中软好泰、如家、易游网、永安旅游、首旅酒店、汉庭等公司部分股权,2013 年 -2017 年连续投资或并购了途风旅游网、同程网、途牛网、去哪儿网、Make My Trip、Skyscanner 等 20 多家公司。
带来的弊端便是,本是轻资产运营模式的携程,因一系列大手笔的收并购 负重前行 。2021 年公司资产总额 1918.59 亿元,其中的商誉是其占比最大的资产,为 593.53 亿元,占比达到了 31%。若出现减值,携程的利润就会有所损失。
此外,曾是携程倚仗的规模优势,随着竞争对手的进攻,正在受到挑战。不得不提的便是美团和阿里。
平安证券的数据显示,从各在线酒店预订平台的订单数来看,2019 年,依靠高频打低频带来的流量基础,美团占比达到了 50.9%,携程旅行为 25.2%,去哪儿为 7.3%;间夜量上,美团同样以 48.7% 的份额位居第一。尽管某种程度上,携程因服务偏中高端酒旅而利润丰厚,但所谓 大力出奇迹 ,规模同样重要。
阿里的在线酒旅业务虽相对落后,但通过调整组织架构,已将高德、本地生活和飞猪组成生活服务板块,也能看出它竞争的决心。
携程面临的另一挑战在于,随着人们疫情后出游习惯改变,周边游、本地游正在成为首选。
而携程更擅长的却是中长线旅游,相比之下,美团的高频到店业务在 2019 年的市占率已达 13%, 驴妈妈 的周边游预订市场占比有 28.5%。
携程也有所行动,比如大力发展周边游以及私家团、主题游等品质休闲产品,同时于 2020 年启动了 复兴 V 计划 ,推出 BOSS 直播 + 高星酒店预售 和垂直类直播平台 星球号 ,增加种草环节,缩短用户决策时间,降低交易成本。
中高端旅行客户始终是携程的护城河,2021 年公司商旅管理业务的营收有 13.47 亿元,较 2019 年增长了 7%。从这一点出发,商旅管理业务或许会是携程的一个突破口。
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年代,携程抓住机会,做在线代理、呼叫中心,契合了时代脉搏,后续靠着几笔 蛇吞象 的投资并购交易,坐稳了 OTA 行业的头把交椅。但随着信息化程度变高,巨头入局者越来越多,其中间商的角色已有些逊色,早从 2017 年开始,其核心业务的增速就已经放缓了。